这是一部时代群像闯剧,讲述了以许半夏为首的有志者怀抱雄心壮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奔流涌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故事,也展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小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生存并寻求发展的现实。许半夏(赵丽颖饰)与童骁骑(欧豪饰)、陈宇宙(黄澄澄饰)三人白手起家,最初以收废钢铁为业务,后逐步接触钢铁行业,开始周旋于大型国企、外企、私营企业之间,在漫长的创业岁月中,结识了赵垒(李光洁饰)、伍建设(刘威饰)、裘毕正[展开剧情]
在线观看
倒序演员表
高辛夷
贾总工
秦方平
童骁骑
赵垒
许半夏
高跃进
伍建设
冯遇
陈宇宙
裘毕正
许友仁
郭启东
老苏
周茜
苏国梁
谢金宝
渔村村长
贾长安
王老板
影片评论
相关影片
影评
历史,主流,罅隙,异数
首先声明没有看过原著,不是原著粉儿,也不是某些演员的粉儿,不是任何主创的粉儿。只是看了这个戏。就剧谈剧。上来说几句话。
《风吹半夏》,看了六集,它讲了一个什么呢?大致是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底层出身的女孩儿,在男人占绝对主导的钢铁行业,狼奔豕突地冲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这是一条事业的纵线。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几位男性,有一些情感的交织。
这部戏,六集下来,我首先我不是完全把它当做一个情感的戏来看的。因为这里面的情感构建比较简单,就是几个三角。然后可能还有一些阶层的叙事。比如女主和比他高一层的男二和比他低一阶层的男一之间一些交互。当然,在那个阶层刚开始分化的年代,这个烙印还不是很明显,因为女主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底层,说不好听点,刚开始就是收破烂的,只是收的是钢铁,慢慢做大了。那她和大老板以及青梅竹马的马仔之间的感情纠葛。然后中间掺杂着一点商战,还有就是同行之间的斗智斗勇。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历史那么,看这个戏,我更看重或者说更喜欢看的是什么呢?我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种历史片来看的。因为90年代你现在看已经过去30年了,而90年代又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一种历史的接续,它前面还有80年代、70年代、60年代、50年代,它其实是镶嵌在新中国这一段发展的历史当中的。所以现在看90年代故事已经是看成历史片了。那故事中的一批人又是一批什么人呢?——民营企业家。谈到这批人,我们就必须关注到90年代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当然,对于这个背景,电视剧是尽量淡化的。只是简单地提示是90年代,然后他们做的是钢铁生意,在前几集当中说要去“北面”收购废铁废钢。那挖开看,其实这个北面儿就是前苏L。这就涉及到一个巨大的历史的场域——90年代初SL解体,社会ZY阵营瓦解。
我们国家虽然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动荡中站住了。但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SL解体,我们也很快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很多人工人下岗,然后社会迅速两极分化。这样一批大胆的,善于投机倒把的,敢于冒险的,敢于在这个环境当中去寻求财富的这一批人迅速崛起。在这个社会的潮流中抢先了一个身位,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但是这样一批人他又是有原罪的,风吹半夏这个剧好就好在它并没有完完全全地美化这样一批人。这是一批什么人?狼,甚至可以是豺,鬣狗。有的甚至是地痞流氓。
就比如故事中欧豪演的那个角色,童某某,他是坐过牢的,从牢里出来的。他的行事方式是一个完全半黑社会性质的。他为了收购一个滩涂,作为他们的堆场,他甚至是可以去往海里倒石油,得不到,就毁掉。反正我要得到。当然,电视剧中是给了他一个合理的动机的——就是这个童某某他这么做,完全是因为对女主无尽的爱,他可以为女主做任何事情,哪怕是犯罪。看到没有,这叫情圣滤镜。就是非常野蛮的这样一批人在生长,抢占了历史的先机。当然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也不能去苛责这样一批人,因为是历史给了他们的这个机会。
SL解体,社会Z义阵营被西方阵营包围,中国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仿佛两块大陆陡然冲撞的历史的夹缝中,他们有了机会。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往大了说就是一个阶层与另一个阶层的关系。封建时代是地主压迫农民,资本主义时代是资本家压迫无产者。到了90年代,翻了个个儿,过去是工农领导。现在工人下岗了。资产者崛起了。
地痞流氓,社会闲散,投机倒把的人,是吧。或者换一种说法是更有勇气,一批枭雄迅速成为先富的人,颠倒了原有阶层的秩序。你老老实实上班不牛逼,你下海挣钱才牛逼。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我觉得这个剧对历史描述尽管已经非常的云淡风轻,但是它又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要遵照历史。因为这段是历史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一点,恰恰是《风吹半夏》可贵的地方,因为90年的历史非常难讲,民营企业家非常难讲。但是如果我要写这段历史,我可能就不选这些人物为主人公,我反倒要以国有企业在这段时间当中是怎么来抗拒这种资本的全球化,怎么来抵抗这种侵蚀。辽宁就有这样的例子的,怎么坚持,怎么保护我们的传统、光荣,怎么存活。那时候常常提的鞍钢宪法。当然,这些历史问题的探讨到现在都还是混沌的。到现在都还没有定论,还在探讨中。
主流那这个剧主流在哪儿呢?它选择了一个当下的主流叙事的模型:大女主。这女孩儿是吧,美强惨,非常美。然后底层,从小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再婚了,她孤苦无依。然后又要在这个男人的行业中打拼出一片天地。非常豁得出去,非常豪爽,甚至有些酷的。
与此同时,她又有一些情感纠葛,是吧,与比她更大一层的老板,与她的哥们儿,青梅竹马的,为她做过牺牲的男一号。她就在这么一个三角关系中摆荡,这也是迎合当下某些年轻观众对于爱情故事的需求的。这甚至可以做成一部女性主义的剧集。
当然后面的我还没看啊。只是说可以是一种操作,以一种这种女性的眼光来“凝视”当时那么一个男权的社会。包括行业的选取,钢铁行业,是吧,也很有象征意义。我想这也是可能是演员愿意接这部戏的一个缘故之一。大女主嘛,一番,绝对的女主戏。
罅隙但是,这个的历史叙事与主流模型之间是否能够完美的嵌套呢?我认为是有一些天然的不适配的。这里面存在一个造梦需求和对于历史的认知的天然差异。这个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原著的名字叫“不得往生”,这是句骂人的话。在剧集前六集当中也出现了这句台词。就是说男主人公强行农民的滩涂,用暴力的方式,半黑社会的方式,拿下。当然剧集没有把这个责任推到女主身上,是男主去做的,但是女主也是默认了。然后那个渔民,群众,就骂男主说你“不得往生”!这句话还挺文艺的。大概意思说白了就是“你不得好死”,你没法转世的,你做了这种恶事。这是一种以群众的视角来看,这批人不得往生。原著以这个为书名,可也是对于这群人的一种审判。然后,这部剧后来又改成了叫《野蛮生长》。视角又变了。变成是这批人看自己,说是我这是野蛮生长,我是草根的,我是个人奋斗的,我是非常艰苦、筚路蓝缕的,我是充满生命力的。我是这么看自己的,看自己的这段历史的。我野蛮生长。这让我想起了这个当时刘晓庆的两本书,一本是《我的路》,个人主义开始了,个人奋斗光荣,后来又写了一本,《我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不当电影明星了,当老板去了,这其实也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主流的心态。就好像那句比喻,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没有车,你开进来就是你的车位,抢吧。后来剧名改成了《风吹半夏》,更客观的,更为当下的主流认可。似乎是不站在任何的立场的。更文艺的,更云淡风轻,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一个题目。女主叫半夏,风吹过这个半夏,也很恰当,就是时代的风吹过了这个女主。再说回去,恰恰是在这个历史的真实和主流的模型之间,它发生了一个嵌套的困难,它无法对上,它不是大女主。那批人,他们就不是大女主,她不是美强惨。那批不得往生,野蛮生长的人现在都去哪儿了?润了。跑到国外去了,趁着这个疫情都跑了。这是这部戏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异数然而,正是这种无法严密嵌套的罅隙,导致了《风吹半夏》成为当下剧集市场上的一个非常珍贵的产品。一个异数。就是说,哇,还有人敢写这么近的历史,它既不是当下的现实主义,也不是那个彻底的恋爱剧、甜宠,而是对于历史的关照。这是一种抢救。因为别看才三十年,遗忘已经开始了。再不记录就晚了。那么,当下,还有剧集公司愿意来关照这段历史,愿意来拍这样一种题材,愿意来回顾我们国家这段发展历程,这太珍贵了,这太可贵了。为什么?因为这是要面临着一定商业风险的。事实上,在该剧在商业端的表现也的的确确体现了这种风险。一方面这个剧,顶配,是吧,顶流女演员,然后拍得很好,镜头语言很好,服道化很好,真实,宣传得很好,热度很高。但另外一方面,在电视台的收视端,它的表现又注定不可能是那种爆炸性的。为什么?因为在电视机前看剧的这批人,他们不管你是不是顶流,是不是这是不是那,他们只看自己想看的。他们就是普通百姓。他们很多是经历过90年代的,他们是骂这批人主人公你“不得往生”的。因为90年代,很多工人是非常痛苦的,经历着下岗,没饭吃,有些人甚至过不下去,干脆买块猪肉,下点毒药,大人小孩一起吃了。就这么极端。所谓的转型,就这么阵痛,他们是被转型抛弃的人。那么,想要靠这批人来拉动这部剧的市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不是歌颂“野蛮生长”的人,他也不是云淡风轻说你风吹半夏的年轻人,他是骂你不得往生的那批观众。但是,我还是要说,这样一部剧是有它极高的历史价值的。我觉得爱奇艺在这方面是很有勇气的。虽然出发点可能是商业的,但无意无意中,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合谋。它用似乎是更有商业保证的大女主的壳儿,某种程度上保留了这么一段混乱纠缠的历史的面貌。这种错位之间非常有意思的。也无意中反应了各方对于90年代这段历史的态度。另外,乱打分,各方之间的恶意竞争,要命,看看现在的剧评,要么五星,要么一星,山呼海啸,整个淹没了。要么就说谁谁谁胖了瘦了。还有没有良性的文艺评论环境?你看剧了吗?当然,如果你看到的仅仅是演员的胖瘦,那也是一种真实的观剧体验,也可以。
这篇影评有剧透